-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福建福鼎夯实白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原标题:传承千年技艺 发掘文化内涵——福建福鼎夯实白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石 福建福鼎,举目四眺,满眼绿意盎然,俯仰之间,茶青清香扑鼻。 一片茶叶承
原标题:传承千年技艺 发掘文化内涵——福建福鼎夯实白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石
福建福鼎,举目四眺,满眼绿意盎然,俯仰之间,茶青清香扑鼻。
一片茶叶承载自然雨露恩泽,一方茶饼浓缩独特地域文化。福鼎白茶有着悠久历史,唐代陆羽的《茶经》有详细记载,到明清时代,福鼎白茶“产银针、白牡丹、白毛猴和莲心等,远销重洋”。
传千年白茶技艺,承多元文化内涵。近年来,立足“生态清新·福鼎白茶”新定位,福鼎多措并举,白茶产业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2011年,白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全市茶产业综合总产值120亿元;全国创办营销网点1万多个,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
传承千年技艺,山海间白茶飘香
“白茶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做茶的时候,一定要眼观其色,手摸其干,细心观察。”梅相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福鼎白茶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他从小跟随祖父学习制作白茶,几十年来沿袭家传古法,坚守传统制作工艺,对工艺流程精益求精。
福鼎白茶的工艺不像其他五大茶类那么繁琐,不炒不揉,日晒烘干,自然天成。“越简约的工艺往往越难掌握精髓。”梅相靖说,“风险大,天热变红,天冷变黑,制茶时需要大空间,无法机械操作。”传统制茶包括萎凋、初焙和复焙等工序,制茶师们如果没有掌握要领,要制出上等好茶,比其他茶类更为困难。
福鼎白茶复杂的工艺在顶级白茶“白毫银针”制作中有着更为集中的体现。“白毫银针”由清明前采摘的壮硕多毫茶芽精制,传统采摘方法有“十不采”的约束,对其鲜叶要求非常考究。
因原料细嫩,传统制作对阳光强弱和晾晒时间有着严苛要求。“焙干时,要等烟火全部消散,再把银针放上去。温度不要太高,否则容易烧糊。”在长期实践中,制茶师们总结出了一套要诀。用传统工艺制成的茶叶入水根根挺立,白毫闪亮,被形象地称为“白毫银针”。
“外形芽毫完整,汤色杏黄清澈,滋味清甜爽口。”对独特制作工艺的传承,让福鼎白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84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取得SC认证,310家茶叶企业获得福鼎白茶证明商标使用授权,国家、省、市等各级茶业龙头企业达167家。“中国白茶,福鼎引领。”福鼎白茶带动了全国白茶的新一轮发展,2018年前全国白茶产量在2万吨徘徊,到2020年,快速发展到7.35万吨,其中福鼎市白茶产量2.53万吨。
集聚发展要素,夯实白茶“安全”本色
连绵不绝的茶山,古香古色的品茗馆,充满现代气息的茶叶加工厂房……为更好地展示福鼎白茶文化,福建品品香茶业公司在管阳河山基地建起了集白茶种植、生产、营销、文化、旅游、收藏于一体的白茶庄园。
自然、健康、安全是福鼎白茶文化的千年本色。近年来,福鼎持续加大绿色品牌建设,以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品品香茶业公司为代表,建成了一批茶叶观光体验园,为生动直观地展示白茶文化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夯实白茶“安全”本色,在提高白茶知名度的同时,福鼎将质量安全防控摆到全新高度。仅2020年,全市共有70家茶企的茶园获得有机认证,有机茶园面积达到3.2万亩,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认证面积走在全省前列。
品牌的树立和质量的管控需要人才支撑。福鼎不断推动茶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仅2020年就选派30名茶叶种植大户、茶企技术骨干到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深造学习。邵克平等9位茶人被授予制茶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一大批企业代表到浙江杭州、福建漳平等地学习电商平台搭建、茶园绿色管理等经验。
质量的管控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青碧介绍,福鼎在全省率先落实茶叶信息化全过程可追溯,推行“一品一码、赋码销售”制度,把全市茶企纳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并创新开展茶青凭证交易,茶叶产品进入市场销售需提供追溯凭证,确保来源可查询,质量可追溯。
2020年,福鼎白茶品牌价值再创新高,以近50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1年荣获“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前列,并被授予“最具品牌发展力”的品牌。
以茶为媒,茶民俗文化持续赋能产业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网址: http://www.zgnywznygc.cn/zonghexinwen/2021/0512/1292.html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投稿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编辑部|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版面费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