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纪念《新华文摘》创刊40周年征文选刊之三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与《新华文摘》 刘晋寿 对我来说,《新华文摘》是一片高远的天空,也是一片宽阔的大海。它是我心灵的天空和大海。一直以来,它成为我把握时代脉搏、倾听心灵诉说、增长知识
我与《新华文摘》
刘晋寿
对我来说,《新华文摘》是一片高远的天空,也是一片宽阔的大海。它是我心灵的天空和大海。一直以来,它成为我把握时代脉搏、倾听心灵诉说、增长知识学问、观察分析社会的一个窗口。阅读《新华文摘》使我明白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道理。多年来,我在这块园地里默默耕耘与收获。岁岁都是好年景,年年丰收五谷香。
我出生于农村家庭,当过农民,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之小时候没有读好书,知识积累很少,几乎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观,没有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眼界不开阔,思考问题很肤浅。这让我一度愁眉苦脸,不知所措。后来发现,能从书本和杂志上获取很多信息、知识和经验。这就自然而然地爱上了阅读,时常找报刊杂志看,特别是发现《新华文摘》这本刊物之后,就冲了上去,一头扎进这座当代精神界的宝库。
《新华文摘》内容非常丰富,我的阅读范围却很有限。主要是看一些文艺作品、历史、人物与回忆、读书与传媒等栏目的文章,有时也看一点哲学方面的东西。如此而已。
每次拿到《新华文摘》的时候,我最先看的是漫画之页。究其原因,一个是好奇,爱看人们又在做什么新鲜事儿?老鼠们又在偷吃什么?漫画作者的神经是极其敏感的,目光敏锐、思想深刻,表现却简单,所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所以漫画对我很有魅力。二是偷懒。看别的东西需要时间和精力,看漫画就不需要这些苛刻的条件。三是看看漫画容易睡着,而且你会微笑着睡着。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接下来,我会看插页中的美术作品。在我阅读过的美术作品中,至今还能想起来的是"重庆大轰炸"系列,那是画家用心血与民族气节创作出来的作品。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当年重庆人没有被侵略者的狂轰滥炸所吓倒,即使站在一片废墟上,他们抬头仰视的目光也充满了蔑视与抗争。就在阅读的瞬间,我获取了一种傲气和骨气。那是我从别的地方无法得到的,只有从这幅巨画中才能获取这种感受。画家的目的达到了,我被它征服了。还有一幅是毛泽东的画像。画家把主人翁画成一座巍巍高山,山上的岩石就是他的筋骨和肌肤,而他的灵魂则被掩藏在山中,需要一定的透视才能品味出来。我没有完全读懂这幅画,但是获取了一种启示和力量,我脆弱的意志得到了一次淬火与锤炼。另一幅画是叫《父亲》的油画,从画面上我看到了自己父亲艰辛的一生和他的淡定。有一幅俄罗斯画家的油画《日出》也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那种喷薄的气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一切黑暗只能在它面前猥琐地褪去,躲到偏僻的一角。画家内心的向往像金灿灿的阳光一样温暖着还在噩梦中徘徊的心灵。我非常热爱这幅油画,并远远超出了对现实大海日出的热爱。艺术往往超越了现实的藩篱,直抵心灵的领地。
我对绘画过于外行,不敢多说,唯其如此,也过于热爱。《新华文摘》选发的美术作品刻骨铭心,读后难以忘怀,并获得意想不到的启迪。是的,我不愿自己的心灵有太多的空白,我更不愿自己成为一个酒囊饭袋,或者人云亦云的俗客。既然还活在这个世上,既然还要活下去,那么我就希望自己活得清醒一些,从容一些,丰富一些。
我认真阅读的当然还是其中选载的文章。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农业产业化兴起,《新华文摘》转载了这方面的文章。我头脑发热,跟着产业化的潮流涌动。后来《新华文摘》征文,我就写了这篇文章的读后感,寄给该刊,不料刊登在《新华文摘》上。这是至今我唯一发表在该刊上的文字。但我以此为骄傲,兴奋了很久。在我众多的简历中,我写着这样一段话:"刘晋寿,1981年发表处女作《一次晚筵》,在《飞天》《诗刊》《人民文学》《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和文艺评论数百篇……"
用意虽然过于赤裸,难以掩饰,想借大刊物抬高自己声誉的意图昭然若揭,读者心里自然明白,现在想来非常惭愧,对不起这本杂志,"咱没有那个才能与成就,你瞎折腾什么?"但又一想,我一个底层的草根作家,还有什么值得拿给他人看的东西呢?这种行为对自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不高明的装饰,但对杂志是一种敬仰和热爱。这么一想自己又心安理得了。
没有阅读,对我这样一个没有其他才能谋生的人来说是一种痛苦。我那空虚的头脑需要随时随地地填补一些东西,以便使它得到矫正和指引,否则它会产生古怪念头,心灵会误入歧途。"你是一个想得多而做得少的人。"好的文章因为思想的深刻、艺术的高超给我以营养和滋润。"这辈子既然自己创作不出什么东西来,就看看别人的,这不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吗?"
更何况,我想了解一些社会思潮、工作方法和经验之类的,也想享受艺术的熏陶。老实说,我是一个典型的不安于现状的人,一个在知识和学问上不知足的人,因为我空虚和惧怕空虚,也许还有难以排遣的孤独与寂寞,有一本杂志就有人与我开展对话,告诉我别处的事情,告诉我一些自己不理解的道理。要明明白白地做人,就要明白事理。
《新华文摘》选载的文章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具有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精湛,是知识阶层最好的读物。我究竟读过多少《新华文摘》上转载的文章,不知道。没有这方面的统计,亦无统计的念头。看什么文章呢?自己也糊里糊涂,拿到一本新杂志就翻看目录,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就读。没有确定性。但每一期上都有自己喜爱的文章,可见选者是下了功夫的。
这么多年,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至少我活得充实,不寂寞、不孤独。有没有别的收获就无需去考量了。回过头来想想,我那一点点可怜的少得不能再少的知识,特别是走出校门以后获取的知识,还有那可怜的阅读的能力,都与《新华文摘》有关。因为经常阅读一本杂志,它给我的首先不是知识与学问,而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
知识是个积累的过程,慢慢地、一点一滴地往口袋里装,不知不觉就有了一点积蓄。它与金钱不同的是:金钱是一次性支出,不管你有多少,支出去就永远收不回来了,但知识和能力却恰恰相反,可以多次支出,而且永远不会透支,只要你手里还捧着一本好的杂志。特别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能力,那是永久的财富。
《新华文摘》给我的是信息、思想、思维、情趣和艺术鉴赏力,它解决了我心灵的温饱问题。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委办公室
遇上您是我的缘
--致《新华文摘》创刊40周年
钱海
国内的文摘刊物数不胜数,以"最爱"来一个单选,我的选项只可能是《新华文摘》。
2019年,注定是一个让人亢奋和永久收藏的年份。这一年,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迎来了70周年光辉寿辰,这一年中国外交朋友满天下,展现了礼仪之邦的风采……同样在这一年,《新华文摘》迎来了自己40岁的生日。对于关心和陪伴《新华文摘》一起走过的人们来说,可谓"喜事不断"。与改革开放共奋进,40年的孜孜不倦酿出的是一罐醇香诱人的精神佳酿。让我们一同品味《新华文摘》40年来带给大家的甘甜与芬芳。
1979年,是《新华文摘》"分娩"之年,是每一个见证参与和关心《新华文摘》成长的人都在心底歌唱的年份。40年的风霜雨雪掩盖冲洗不了《新华文摘》一步步走来的艰辛脚印,抹不掉我等文字爱好者对《新华文摘》狂热的爱。 《新华文摘》开启了我"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革出了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狭隘。《新华文摘》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更多新鲜的思想和知识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我的大脑,填补了无所事事的精神空缺……《新华文摘》像一个手艺高超的"大厨",知道读者最想"吃"什么,就把什么端上《新华文摘》这个美味佳肴丰富的大餐桌;像一个睿智的淘金者,总能够在万千报刊杂志中"淘"出最精彩的篇章;像一个博学的导师,引领着读者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邂逅《新华文摘》,是缘分,也是偶然之中的必然。11年前到郑州出差,在摇摇搡搡摆子打个不停的火车上,在筋骨即将被沿途的疲惫抖散之时,一份已被无数人"消化过"的皱巴巴的《新华文摘》欢笑着亲切地蹦进了我的视野。要不是由于长途跋涉晕车上吐下泻行方便,就不可能从下铺的朋友手中发现您,得到您,更不会一直想着您,念着您,恋着您。那一期《新华文摘》排遣了我沿途的无聊,有效"治疗"了我晕车的要命顽疾,从此与《新华文摘》结下相依相伴的缘分。我感谢上天做媒带给我与《新华文摘》的这次邂逅,感谢为了我与《新华文摘》的这次邂逅上天精心而作的这"特殊功课"。
我爱《新华文摘》,爱那一篇篇精彩而又耐人深思的文章,包括文中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我出生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高寒山区,对山外的世界骨子里存在着一种执拗的爱和向往,这份特殊的关系对开眼界长知识增见识强学识的刊物存在着先天性质的亲和力。《新华文摘》成全了我这个小小的愿望。《新华文摘》选文简短,篇篇耐读。在那一篇篇经典文章面前,我像一个醉汉,时常被当中的文字灌醉;像一个佛教徒,每一篇文章读完,都要闭上眼思考很久很久。文章的许许多多作者,有的是我文学上的老师,有的是我的文友,看到他们的文章,我与该刊的距离一下子又拉近了不少。
爱一个人不应只爱她(他)的外表,还应爱她(他)的为人,爱她(他)的过去和将来。对一份刊物的爱同样该如此。由于这份情人般的爱,我像牢记自己的生辰八字般记着《新华文摘》的每一个细节,记着该报的总编主编是谁,各版的责任编辑分别是谁,添加或减少了什么栏目……我用这样的方式悄悄爱您,着了魔般爱着您。或许是自己的文笔太嫩,在野生作家道路上跋涉多年,发表长长短短的文章无数,心里总孕育着一个梦,期盼有朝一日《新华文摘》能够招我的文章为"婿"。等待是痛苦的,也是甜蜜的。拉"空网"是我和我的文章等待后的结局。文字没能在《新华文摘》冒泡,没能留下自己的心路。谁又能说这不是动力和鞭策呢?
孤灯夜下,对着《新华文摘》,我许下诺言,我愿是您永远的伴侣,愿作云南高原上您痴心的汉。40岁,对人而言是一个成熟的数字,对一个刊物而言,代表着成熟与强大,尤其在各类报刊飞舞和网媒风行的今天,您披荆斩棘走过40载,这本身就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壮举。作为贵刊的一个忠实"刊丝",在您创刊40周年之际,除了激动,就是心底按捺不住的沸腾情感,就是由衷的祝福,我把积压在心的千言万语打包压缩成苍白的文字,让它代表我捎去对您的一份虔诚的祝愿,真诚祝愿您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新华文摘》,遇上您是我今生最美的缘。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市苍岭镇腰站街楚雄监狱七监区
不解之缘
--逐日斋夜谭
袁礼春
我与《新华文摘》的缘分始于1988年,之前几乎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份杂志。其时我大学毕业后不久在图书馆工作,舅舅对我说很不容易的。舅舅这句话的含义简单地理解,就是当年进入事业单位工作,对我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一则因为舅舅的介绍,其次是我持有一纸文凭,能够接收我,最起码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那个年代读书考上大学,把肩上的玉米籽袋换成米袋已经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了。
我在图书馆工作了六年半。那时图书馆的全部工作人员加起来十二三个人,服务窗口却有六七个,节假日还得坚持开放。所以,包括馆长、副馆长在内都要排班值班,在各个服务窗口为来馆的读者服务。我在馆里有点另类,第一是最年轻,第二是学历最高,馆长就把我安排在科技阅览室。
科技阅览室在三楼,三楼也只有一个科技阅览室。四楼是文物仓库,常年铁将军把门。一楼的借书处一般要两个人值班,因为来借书的人比较多,并且属于图书馆对外最有分量的权力部门。与窗口上的人熟悉或者有交情的可以借到最新买来的武侠、言情小说,也可以一次多借一两本,甚至可以破例进入藏书仓库自由挑选。文印室和文化用品商店经常有人来光顾。二楼的报刊杂志阅览室陈列有最新的各类报纸和期刊,来看的人也比较多,而且相对固定。少儿阅览室到了周末是最热闹的地方。采编室也属于重要部门,除了有外出购书的机会外,必须懂得采编业务(记住书籍编排分类的代码)。馆长室和财务室就属于行政部门了。 我们县级图书馆的科技阅览室图书种类还算齐全,大到宇宙天体,小到细菌显微,从铣工、钳工、电工、焊工到木工,从十万个为什么到吃什么最养生,林林总总。最多的还要数农村种养殖方面的书,但是农村种地的人来看书的几乎没有,一周五天接待的读者人数也就和值班天数差不多,不少时间整天只有我一个人守着整整一层三楼,包括打扫卫生在内全部属于我的职责范围。按照馆长的意思,管理科技阅览室必须配备学历过硬的人。所以,这个六年半中,我在图书馆算是被分配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网址: http://www.zgnywznygc.cn/zonghexinwen/2020/0529/339.html
上一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8期目录
下一篇:菌物学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