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农业剩余劳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兼驳中国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农村开发●农业剩余劳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兼驳中国农业无乘g余劳力之说●石成林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已经陷入了低谷,其主要表现是;(1)农业生产至今没有恢复F1984年的水平
●农村开发●农业剩余劳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兼驳中国农业无乘g余劳力之说●石成林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已经陷入了低谷,其主要表现是;(1)农业生产至今没有恢复F1984年的水平,近四年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在某些方面还潜伏着继续—F滑的危险。(2)乡镇企业由于缺乏自身积累过程,患有严重的资金饥饿症,生产效益锐降,利不抵息,本大于利,相当一部分企业濒临倒闭。(’3)农村组织制度残缺,生产与流通、农民与市场都处于断裂或半断裂状态。(4)数百万农业剩余劳力回流。使在劳力上本来就拥挤不堪的农业劳满为患。对这四点表现,前三点已为绝大多数人所认识,第四点本来是一个早就统一认识了的问题,但是,近来有人把城市问题和农业问题都推到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头上,并侈谈中国农业没有剩余劳力,使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又被复杂化了,对此,笔者想谈些己见。一、农业剩余劳力转移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基本保证我国农业究竟有没有剩余劳力?对此回答是肯定的。1988年,我国种植业劳力预计有3亿人,按“.5亿亩总耕地计算,每个劳力只承担4.8亩耕地的耕种任务;与国外比较,每个农业劳力所负担的耕地面积,1980年,日本为9.75亩,美国为1269.28亩,英国为199.04亩,法国为130,30亩,苏联为154.84亩,印度为㈠.94亩。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劳力所负担的耕地面积显然是太少了,完全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力。从我国现有的劳动条件出发。参照每个劳力负担6亩耕地的经验数据,我国农业只需要劳力:.41亿人,农业剩余劳力还有6000万。所以,我国不是没有农业剩余劳力,而是大量存在。;持我国农业无剩余劳力之说的入认为,农业剩余劳力可以通过农业基本建设来消化。这一观点也不值一驳,一个农业劳力负担6亩耕地耕种,其中就包括正常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工。需要特别指出,农业基本建设与农业精工细作,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活劳动投入,而是以物质为主体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共同投入。在农业投资包括其他物质投入连年减少的情况下,有可能根据农业活劳动投入的增多而增加物化投入吗7.现代化农业并不是靠劳力堆起来的。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来实现的。在农业连续几年滑坡的情况下,若把病因诊断在农业剩余劳力转移问题上,可以断言,我国农业经济滑坡将会越滑越深。;,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其一,从农业剩余劳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中可以看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如果把过多的劳力堆积在农业中,农业劳动生产率将会随着劳力的增多而下降,农业经济也无法产生真正的增长。在农业所需要的劳力基本满足以后,劳动力龄增加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反比例关系,抽走劳力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近几年农业剩余劳力一直在转移,即使在由于物质投入减少而造成农业年年下滑韵情况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一直是增长的。以每一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为例,1989年到1:980年分别为1138.2元、1186,3元,1318.5元,1344.2元。为什么农业劳现在,有些人把劳力转移看成一个主观问题。殊不知农业剩余劳力转移是按照农村经济增长的内单要求而运行的。自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劳力转移受到经济条件缓慢而严格的制约。经济的制约力量大概是:在50年Je,全国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30,3496,农村劳力比重相对1986年,·全国总产值平均增长20.01%。农村劳力比重相对降低0,1396。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经济增长速度对劳力转移流量的作用力,是—个几何级的过程。第一方面,农村经济增长的产业布局要求,决定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基本走向。从农业劳力转移的微观动因上看,每个劳力在转移前所考虑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共同性问题,·即哪个非农行、匪需要劳力就准备转向哪里,再从农业劳力转移的宏观动因上看,哪一种非农产业发展快,哪里吸收的农业劳力就多。把上述两个观察点放在曲条线上分析,显而易见,农一,.,第二方面,;农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要求,决定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基本流量,站在镪恋溅蒸渔磬羔铁滋嚣恋譆笋滋尝流量与经济增长质篮则不是完全同步,丸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用上述观点来分析农民进城就业的现象,就会比较清楚地看到,(1)城市工人和待业青年,由于长期被保护在城市倾斜的特惠之中,不愿干脏活与累活。因此,需要农民进城来替代。(2)城市干部职工由于端着彤铁饭碗",待业青年也可望等到“铁饭碗",不愿从事符合于小规模经营的商业、服务业,以及修理业等,因此,需要没有“铁饭碗”的农民来从事这些被城市人看不起的行当。(3)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城市企事业单位愿意选择廉价而勤劳忠厚的农业劳力。(4)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建立城市就业机制,需要来自于农村的竞争力量。需要指出的一点结论是,用行政手段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将无益于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让经济增长对劳力的要求机制来调控,撤除对城市就业的特惠保护,实行城乡均等竞争,城市“劳满为患"的问题就会得到根本性的治理。用上述观点来分析农民离农的现象,也会比较清楚地看到,农民离农,必须受到吸收他们的产业的吸收能力和对他们素质要求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农业吐出能力的内在制约,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力,是引起相关政策调整的根本动力,这种力量本来是不需要外力来改变的,只是在出现改变行为之后,才为改变而改变的。综上所述。既然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主要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所左右,所以,确定农业剩余劳力转移战略,也必须以农村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为原则。从这一命题出发,现阶段我国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基本战略应该是十方出击,全面导流。即:把绝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力转向农村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建材业,服务业,把少部分农业剩余劳力转向大中城市,坚决疏通各种转移渠道,搞好转移全过程的服务工作,切实提高转移质量。为什么要这样决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农村各业的发展水平都很低。除农业以外.其他各业还能容纳许多劳力.这一潜力是巨大的。同时,由于农业是一种季节性生产,农忙季节与平时相比,对劳力需要程度的悬殊很大,一般在1至2倍以内,如果农业转移劳力完全与农业脱离,势必影响农业季节。国外发达国家是靠农业机械化生产来解决这一矛盾的。我国目前还只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工具简陋,主要靠手工操作,实现机械化还是很遥远的事情,所以,有必要在农村内进行就地转移。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剩余劳力转移进城,与农业彻底脱离。三、农村经济增长与农业剩余劳力转移必须共同遵循的几条基本规律农村经济增长与农业剩余劳力转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发展农村经济与抓好农业剩余劳力转移,都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基本规律o1,劳动单位的自主规律。商品经济是以经济人为中心的经济,每一个生产经营者必须拥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每一个劳力都要有转移就业的自主权,否则,就会影响转移后的经济发展。当前,我国所实行的城乡户籍与非农产业的特惠保护制度,显然有悖于劳动者转移自主权的实现,因而,有必要逐步撤销特2,利益导向规律。促使农业剩余劳力转农业劳力的过渡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应重新调整利益结构。首先,要逐步彻底放开农吸引农业劳动者。其次,要改变利益天平对城非农产业,把农业剩余劳力主要消化在农村非农村经济增长和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新结构。惠保护,彻底实行竞争的办法。移的根本驱动力是利益驱动。为了有效地防止以保护农业利益为中心,按照商品经济原则,产品价格,停止对农业的剥夺,用农业利益来市的倾斜,适当运用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农产业中。第三,要用利益的观点,建立适合 s、科技主推动规律。在农村经济增长中,4U科学技术的主推力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农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网址: http://www.zgnywznygc.cn/qikandaodu/2020/1004/433.html
上一篇:著名考古学家荆三林教授逝世
下一篇:关于《中国农业大事记》的总体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