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05/29]
稷山与后稷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后稷以教民稼穑的绝世之功,奠定了在中国农业史上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Hou Ji had taken the high stance in Chinese agriculture history with the rare achievement that teaches the people to cultivate. 稷山的山南
后稷以教民稼穑的绝世之功,奠定了在中国农业史上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Hou Ji had taken the high stance in Chinese agriculture history with the rare achievement that teaches the people to cultivate.
稷山的山南北耸峙,北有吕梁余脉,南有稷王神仙。
稷山的水东西蜿蜒,滋润了一方土,养育了一方人。
在这灵山秀水之间,走出一位震古烁今的历史巨人,他就是中华农耕文明始祖——后稷,他以教民稼穑的绝世之功,奠定了在中国农业史上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由于后稷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建功立业在这里,这块土地便有了一个当然的名字——稷山。
晋南稷山人对后稷崇敬是与生俱来的。这崇敬融于筋骨,流于血脉:这崇敬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莫过于对后稷的称谓,稷山父老口中没有“后稷”二字,有的只是“稷王”或“稷王爷”。如果某个外乡人无意中说出“后稷未必是稷山人”一类的话,稷山人会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太无知;继而就会有人站出来与他理论,与他争吵,直到他承认“后稷是稷山人”这个留传了千百年的古老命题。
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怎么能没有为后稷建立的庙宇!
稷王庙位于县城中央,庙前一条后稷街是城中最热闹之所在;庙内由南向北分布着钟鼓楼、献殿、姜嫄殿、稷王殿。姜嫄乃帝喾元妃、后稷之母,因而姜嫄殿又名娘娘殿。稷王殿高三十米,为稷王庙主体建筑,殿内原有后稷雕像,不知毁于何年。晴日,登上稷王殿高处,可望县城全貌。殿前石柱楹联,铭刻稷王功德:“思文配乎天,树八百年王业之本;率育命自帝,开亿万世粒食之源。”所谓八百年功业是指绵延八百年的周王朝。传说后稷因管理农业有功,虞夏之际,被派到远离稷山的陕西武功一带做官,并在那里成家立姓为“姬”氏。后稷的子孙们西伐东征,完成剪商大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由此可知,正是后稷把稷山与著名的周文王、周武王联在了一起,与东周列国时期的那些著名战役联在了一起,这让稷山人骄傲了几千年。
稷王庙中的石板、石柱、石廊、石上文、石上诗、石上画以及石龙、石狮、石像等,无不流动着古典意韵、古典情致。古建之外,庙内还有一处附近居民熟视无睹的胜景,我称之为“燕子阵”。每年春暖花开时节,北归的燕子三五成群构巢于此,随着天气一天天变热,燕子越聚越多。晨光里、夕阳中,人们每每能看到成百上千的燕子围着稷王殿盘旋起落,大有遮天蔽日之势。如此众多的燕子居住在一起并且有统一号令似的集体色翔,除稷王庙之外,我没有见过第二处。试想,在一个大工厂机声轰鸣、大烟囱黑云腾空的时代,在众多民居包围的庙宇中,看到一个如此庞大的燕子家族后,该是怎样一种激动!
据庙内碑文记载,现存稷王庙系清道光年间重建之构,原庙建于明隆庆年间,毁于一场大火。其实,更古老的稷王庙并不在县城,而在位于稷王山下的修善村北,俗称“下庙”。有比“下庙”更早的稷王庙吗?有,就在稷王山项,俗称“上庙”。可惜上庙、下庙仅见于文字记载,已无实物可考。不过,由稷王庙的历史,可知稷王崇拜由来已久。在对稷王的祭祀上,不仅民间香火不断,而且不少朝代都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七日,由朝中派官千里迢迢赶赴稷山,与稷山县宰一同上山祭奠。可见,稷山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内,曾是封建王朝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重要部件。在以农为本的封建时代,国家重视农耕文明发祥地、崇拜农耕文明始祖,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事实上,“后稷”原本是官名而不是人名,稷山人所说的后稷,名字叫弃:“稷山”原本是山名而不是县名,这座山因后稷而得名,这个县又因神山而得名。外地人到稷山工作或叫当官,如果不登稷王山,那么在他离开后应该有一种遗憾在心头。因为,作为游客还是作为父母官,在职与不在职,登稷王山会有全然不同的感受。
稷王山一带是后稷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在洪水滔天的上古时期,后稷选择地势较高处的稷王山麓教民稼穑,还是比较可信的。而关于后稷出生的传说却多有灵异:姜嫄在野外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感到好奇,就上前踩了一下,顿觉内心震动,第二年便生了后稷。她认为不吉利,就把孩子丢在一个小巷,奇怪的是,过往牛马都绕开行走;她又把孩子抱到山林中,藏在一块山石后,谁知虎狼来了不仅不伤害,反而站在一旁守护;她重新把孩子抱下山来,放在结冰的水池中,正要离开时,却见一群鸟儿飞落冰上,纷纷伸开翅膀为孩子遮风挡寒。那一刻,姜嫄的心颤抖了,她知道:这孩子只能属于她……这样一个故事,没有人会相信,但稷山人讲起来那样投入、那样生动,似乎那是不容置疑的。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网址: http://www.zgnywznygc.cn/qikandaodu/2020/0724/373.html